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电子期刊

舌尖上的成都

栏目: 家乡美 作者: 文/阜康妇产儿童医院 人力资源部 乔倩 浏览量:

“开点小奥拓,游点农家乐,吃点老腊肉,晒点懒太阳,喝点跟斗酒,炒点渣渣股,吃点麻辣烫,喝点盖碗茶,打点小麻将,听点小段子,捧点川戏场。”如此这般悠闲的生活无不让人心生羨慕和向往。各位看官、吃货们想必也循着蛛丝马迹猜出来了,不错,这说的就是蜀中富贵温柔乡——蓉城成都。成都有“三美”——美食、美景、美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成都美食”的门道。

人们常说“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而在四川流行的却是“食在四川——味在成都”。说起成都的美食,脑子里面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火锅,四川因气候潮湿,常年居住在四川的人,大多体寒,于是这里的人们有了吃火锅的习惯,并以此来祛除身体的寒气。四川人对麻辣的钟爱人人皆知。而火锅构成了四川饮食文化中的一朵靓丽的奇葩。

火锅的另一个孪生兄弟“冒菜”,跟火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麻辣够劲,鲜香可口。所谓冒菜,就是把各种菜:豆芽、藕片、豆腐、青菜、火腿等,放在一个用竹编的“帽子”里,放入沸腾老汤里面煮,片刻后捞起,撒上蒜葱等佐料,便可有滋有味地享受一番了。如果说冒菜和火锅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冒菜的快速性。看那大街上排着长队有说有笑的男男女女,想必只有体会过的人オ知其中美妙。

说到火锅,还不得不提由其衍生出来的最具成都特色的麻辣烫,制作一碗麻辣烫,非常简单,无非是把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细细地穿在签子上,放在一起,然后一股脑儿地往高温里推,真正是赴汤蹈。芳香四溢的锅底,就如同一整个世界:美的、丑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好的、坏的、红的、绿的、蓝的、紫的、黑的、白的,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地凑在了一块儿,如同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相互活染,融会贯通。等所有菜沾染了彼此的味道,七八成熟时再捞起,再取调羹将蒜泥姜沫佐之,一碗色香味俱佳的上等小吃就做成了,在上面撒上点熟芝麻,看上去娇嫩欲滴,最后这些不相干的事物,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又麻、又辣、又鲜、又爽,又美味,再也不能分开。

说了麻辣烫,就不得不提串串香,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的大大小小的串串香铺子,红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锅红汤以及那一大把一大把的竹签构成了成都特别的一景。成都人在饮食上的创新能力和聪明オ智真是令人感叹!朋友家人三三两两围着小桌,各拿一大把自己爱吃的串串煮进锅里,煮菜的空档,还可以嗑嗑瓜子、喝喝冰镇啤酒、摆些龙门阵。说起来,串串香的流行和成都的文化以及现实生产力是分不开的,喜欢小打小闹的盆地意识使精打细算又爱绷面子的成都人在吃串串香时找到了感觉。于是可以在拿菜的时候抓起一大把就走,不用考虑钱包的充实程度,其实一毛五一串的串串,在全国都难找,实际上几大把签签数下来,也不过几十或百来块钱,付钱的时候咱也充充有钱人的云淡风轻!吃得畅快淋漓,又经济实惠,难怪串串香会经久不衰了。

如果说麻辣烫、串串香是下里巴人,那么火锅就算得上是阳春白雪了,四川火锅的出现,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适中的码头)。停船就生火做饭驱寒,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火锅是一个大杂烩,包罗万象,开创了中华食文化中伟大的先例。在火力作用下,火锅中的汤卤处于滚沸状态,食者边烫边食,热与味完美结合,加之汤卤调制十分讲究,含有多种谷氨酸和核甘酸在汤鹵中相互作用,产生十分诱人的鮮香味;再加上选用上乘的调料,新鲜的菜品、味碟,真是鲜上加鲜,回味无穷。四川火锅也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从炊具、盛具到吃法都体现了中国饮食之道所蕴含的和谐性。原料和汤料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在民俗风情上,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淋离酣畅相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它有较大的普及性,在四川,火锅是人人都爱吃,家家都会做。

成都美食数不胜数,菜品的包罗万物,味蕾的麻辣鲜香,像极了成都人的性格,时而细腻温婉,时而豪气耿直。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勤劳善良的成都人,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乐此不疲地在吃上下功夫,为成都的文明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三期【2013年夏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