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电子期刊

雪顿节

栏目: 雪域风情 作者: 文/小飞 整理转载 图/小飞 浏览量:

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行。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热闹欢腾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这个节日不仅拉萨有,日喀则也有,不过在日喀则地区时间稍晚些,当地叫“色木钦波”。

雪顿节,是西藏最隆重的节日,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个顶礼膜拜,朝拜至高无上的佛祖。佛教信徒们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毕时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

每年此时,西藏各地藏戏的主要流派会聚在拉萨的罗布林卡,连续几天进行表演和比赛,其场面热闹非凡。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还有赛牦牛、歌舞表演,神秘的西藏风情尽在眼下。

起源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雪顿节活动

晒佛

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的法号声,一幅用五彩丝绸织就的超500平方米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藏戏

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及宗角禄康公园内,藏戏队伍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一直唱到暮色降临。据说,因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卡垫铺在草地上,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动人的唱腔、抑扬顿挫的独白、神奇瑰丽的面具、古朴肃穆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历经600余年的洗练,促使藏戏散发出一种浑然天成、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

雪顿节过林卡

藏族人民是非常喜欢过林卡的,毎逢雪顿节的前七天,人们就会约上自己的家人、朋友,拿上绳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围上一圈,意为此地已占据。雪顿节那天,人们早早地来到林卡院内,搭起色彩斑斕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各种酒水、饮料、菜肴等节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杨树下,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在水清如镜的河畔溪边,都可见到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请亲友,人们三五成群,在帐篷内狂歌畅欽,同时还玩耍诸如藏棋、藏牌等游戏。跳舞、唱歌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自娱自乐的情景更是到处可见。藏族同胞非常热情好客,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一杯的“标准聂达”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

意义

2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为中心。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具体表现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藏族同胞们保持本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随着历史的演变,如今雪顿节已经成为集传统展佛、文艺汇演、体育竟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盛会。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三期【2013年夏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