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电子期刊

老吾老 幼吾幼

栏目: 背后的故事 作者: 图/文 小飞 浏览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用来形容阜康医院驾驶组的巴次也许是再好不过的。

 

当年,十九岁的巴次第一次走进曲水县南木保育院的大门,看到一群脏兮兮的小孩,正用一双双渴望亲情的眼睛望着他,他的心在这一霎那被融化了。从此便和这些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缐。

 

 

巴次每天的工作除了教他们学习之外,还肩负起“爸爸”的责任。每天,除了给孩子们洗刷,陪孩子们玩耍,他还成为了孩子们的“心理辅导员”。哪个孩子不开心了,巴次这个十九岁的大男孩会细心地询问,直到解开孩子的心结。对于这些没有家人的孩子来说,他们幼小的心灵比同龄人要敏感得多,哪怕一个不当的眼神,都可能伤害到他们。为此,巴次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因为这些孩子,他很少照顾家。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也就那么几百块钱,可就是这几百块钱,他还要拿出一部分去给孩子们买吃的用的,自己却从来没想着添置点衣物。“我只是想让他们过得好点,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小孩不同,没有人疼。我的这些孩子们本来就已经够可怜了,我少吃点穿点,能让他们过好点。”

 

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因为把时间都用在孩子们的身上,他的心里对弟妹们充满了愧疚。

 

那年的巴次过得很艰难,唯一的妹妹远嫁他乡,一年难得见面。父母年迈多病,在照顾父母的同时,巴次还得照顾保育院的孩子们。“屋漏偏逢连夜雨”,巴次的弟弟在这个时候又出了车祸,除了照顾父母与弟弟,还得支付医院高昂的药费。巴次的心理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在整日整夜照顾父母与弟弟的同时,还要照顾孩子们。而在见到孩子的时候,他会极力地压抑住自己的痛苦和疲惫,把快乐带给孩子们。夜深人静时,巴次静静地望着漆黑的夜,思绪飘向远方……身心俱疲的他在万般无奈下只好辞去保育院的工作。可他的心却从来没离开过孩子们,每到周末,巴次就会去看他们,带去他们喜欢吃的东西,看到孩子们高兴地奔向自己的时候,疲惫的巴次心里幸福极了。

 

巴次还经常利用休息日带着孩子们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在敬老院里帮老人们洗头,洗衣,晒被褥,打扫房间,给老人们做饭,“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带着孩子们来看他们,是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照顾他人的快乐。”巴次腼腆地说道。孩子们都叫巴次“爸爸”,这称呼里有多少对父爱的向往,有多少对亲情的渴望。

 

 

如今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开了自己的小店,还有的正在读高中。而巴次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现在,保育院的孩子们改叫“爸爸”为“老师”,问起原因来,顿珠不好意思地说道:“我们大了,再叫‘爸爸’有点不好意思,年龄小的现在还叫‘爸爸’,但在我们的心里‘老师’就是‘爸爸’。”

 

“这个是拉姆姐姐…”指着相册里发黄的照片,照片上有着一双清澈大眼睛的小女孩,桦珍说道。“拉姆姐姐大学毕业后在那曲当护士。我的兄弟姐妹们有四个现在在读大学,我在上海上大学。”在物价奇高的上海,每个月仅有几百元的生活费,格珍总是省吃俭用。每当巴次问起格珍钱够不够时,格珍总是说“够了够了,老师你不要担心”。其实巴次也知道委屈了格珍他们,但没有办法。每个月巴次都会从自己不多的工资里省出一部分给格珍他们寄去。“我也知道现在内地的生活消费很高,孩子们也有很多需要,现在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照顾他们。”巴次无奈地说道。

 

每当空闲时,巴次会叫上几个孩子到家里,问问最近的情况,缺什么少什么,学习怎么样,身体如何,每次巴次都会亲自下厨给他们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孩子们越来越大,会接触很多新鲜事儿,我只能趁空闲的时候和他们聊聊,纠正他们不好的想法,顺便让他们聚一聚,感受家的温暖。”

 

平时孩子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哪个有伤心事了,另一个就赶紧安慰。如果谁生病了,大伙都细心照顾,不分彼此。有了好吃的,好玩的,大的也要让给弟弟妹妹们。在孩子们的心里,巴次所做的一切已经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如今三十岁的巴次,除了每天工作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这群孩子身上,他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快快乐乐的,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幸福的。巴次最大的梦想就是经营一家店,能让这些孩子们有个地方去,有个地方可以工作,有个可以叫做“家”的地方。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四期【2013年秋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