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2020华为手机杯围棋甲级联赛在成都武侯进行第11轮的比拼,西藏阜康队对阵上海清一队。十轮战罢,西藏阜康队以2:2主将胜江西金
西藏创办大型综合性医院:西藏阜康医院、专业的妇产儿童医院、独立的健康体检中心、专业的心脑血管医院、自治区人类辅助生殖中心、药品批发。
西藏与香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为什么可以联系在一起?请听我慢慢道来。
三年前,当我坐着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赶赴深圳,打算从罗湖口岸跨河而过,到香港念书时,老家的亲友对我啧啧称奇,掩饰不住对我的羡慕和对香港的向往。而我内心也是同样的澎湃,幻想着即将前往的城市,是一个多么现代化的地方。
三年后,当我战战兢兢坐着飞机奔赴拉萨,打算在这里呆上两三年时,香港的同学拉着我的手,拍着我的肩,快要哭出来的嘱咐道:你要好好保重!
现在回忆起这两个片段,恍如隔世之余又多了些唏嘘:没错,在许多国人的脑海中,西藏和香港这两个地方的形象都被极度的夸张。一个过度落后,一个过度先进。毫不出人意料的是,生活在这两个区域的人们,对彼此也是格外的陌生与好奇。我这个穿梭于两地的人,为何不充当一座桥梁,与诸位分享藏、港见闻,也顺便消除公众对于两地不切实际的印象。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一篇一文即可达成,我先从最熟悉的学校讲起。
香港有八间“高等院校”,也就是内地所说的大专院校。其中最有名的三家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还有香港科技大学。
这三所大学各有所长,一般香港的高考生都会在系统的了解每所学校的专长之后,再进行定夺。而内地学子常常根据学校的世界排名来决定报考哪所高校,由此闹出了不少误会。2013年10月份爆出则新闻,即前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每年16万港币的奖学金,回到辽宁重新备战高考准备入学北京大学。此举引起一时热议,内地舆论认为刘丁宁放弃港大太过可惜。而刘丁宁自己的解释是,港大中文系甚至整个港大都没有她想象中那么浓厚的“国学”气息。其实,香港大学虽然多次位列亚洲第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所有学科都是名列前茅的。港大最为出名的是法学、医学、商学和建筑学。若是想要读中文、历史、物理、讯息工程等学科,则选择中文大学为优。可见,选择大学,也是内地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切不可像往常样只看大学的综合排名,而不管其中的专业好坏。
此外,它们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趣闻。关于中大,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认知错误:许多内地学子都会认为中文大学,顾名思义,就是教中文的大学,或者是由中文相关专业组成的大学。其实,中大之所以取名“中文大学”,要从香港大学在香港的地位以及上个世纪香港的教育运动说起。1912年,香港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正式成立。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里,香港大学是香港唯一一所大学,稳居香港高等教育的权威地位。不过,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收生标准,使得香港的华人及华语被隔离在高等教育之外。原来,香港大学自创校起便由英国人筹办及担任教职,实行全英文教学。在中小学阶段便与英国学生异校而习的社会现实,导致华人学生极少能进入大学殿堂。即使有幸进入也只能以当时香港的官方语言英语完成所有学业。华人社会颇有对此情况不满者。于是自1920年代起,便陆续有人起来反抗这种英文占统治地位的大学教育。不过,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对华人采取“三不管”的政策,这种反对声音并未得到重视。50年代以后,英国殖民者在中英谈判之前开始转变对香港的管治政策,以图增加对华谈判筹码。香港社会经济随即以直升机式的速度发展起来。富裕起来的香港华人对自己经济上与社会上的不均衡地位愈发不满。1963年,一所标榜以中文教学的大学正式成立,即为香港中文大学。积极争取华语及华人文化的社会地位,从这一点而言,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人是值得尊重的。
香港排名前三的大学中,成立最晚的要数香港科技大学。港英政府建立香港科技大学的原因,官方的说法是“由于香港已经进入经济转接期,香港政府预计香港经济会转型为以高科技与商业为主而工商业要求有更多大学生配合,所以当时香港政府就决定兴建第三间大学,以配合这个需要”。而学界和坊间则认为另有隐情。这就牵引出另外一个流行的说法: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后,港英政府一是为了在香港回归之前消耗掉可能会有剩余的财政资金,二是为了使香港社会的发展进步超越内地,才大力发展大学事业。而填补科技发展空白的香港科技大学就成了当时重点扶立的对象。对于一个不太重视大学教育的政府而言突然间的“大力投入”,的确能反映背后的多方位考量。
关于香港诸所大学的故事还有很多,日后有机会再与诸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