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战争的钢锯人性的岭

栏目: 聚沙成塔 作者: 文/泥永淘 浏览量:

梅尔·吉布森沉寂十年,携二战力作重出江湖,以一部《血战钢锯岭》震惊好莱坞,这位年近耄耋的老者依然是当年的钢铁硬汉。

 

再看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就像重访脑海中的故土,我们把对梅尔·吉布森的印象从记忆的储藏室中翻出来,一帧一帧的摩挲,与冲绳岛上的这场血战前后印证,站在我们眼前的还是那个高喊“FREEDOM”的威廉·华莱士——一部电影成了一位蛰伏多年的导演的重生宣言。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以战争为主题,不如说是以战争为背景,以血腥的底色凸显极端环境下的人性。

 

自有声电影问世以后,好莱坞对实感近乎偏执地追求,改写了全球的观影标准,也让好莱坞后来居上,远超欧洲同行。梅尔·吉布森更是擅长用暴力和血腥表现战场的实感和战争的残酷:美军战列舰406毫米主炮的轰鸣,勃朗宁重机枪的子弹呼啸,M4坦克的阵阵碾压,还有迸飞的残肢,爆裂的人头……绞肉机般的钢锯岭成了人间地狱,与它极端对立的正是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的医者仁心。

 

 

道斯执念般的宗教信仰让他远离武器,医生的职责让他作为军人走上战场,内心的道德挣扎,战友及长官的指责,在血与火的战场还要保持冷静,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剧情更富戏剧性。为了使观众谅解和信服,梅尔·吉布森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讲述道斯的成长故事:经历过一战、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幸存者负罪感的父亲,饱受家暴、默默忍受的母亲,成为道斯拒绝杀戮的强大信仰来源。

 

在战场上,道斯的信仰外化为整部电影中最燃的一句台词:“让我再救一个”,他不摧的信念寄托于硝烟弥漫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道具——《圣经》。银屏上,安德鲁·加菲尔德不再是超凡的蜘蛛侠,他拯救的对象从整个世界缩小为75名美国军人的生命。他卸掉盖世英雄的光环,身上却闪耀着不灭的人性之光。战争和宗教的对立,暴力和人性的抗衡,道斯用人的最基本对抗臻于极致的残酷和复杂。

 

 

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个人化制作电影的黄金时代被《星球大战》终结后,电影工业把注意力转向高预算、高特效的大片,追求视觉冲击的技术潮流席卷全球票房。梅尔·吉布森却在技术和故事之间找到了平衡,他把尖端的电影制作技术与简单而有力的故事糅合在一起,诠释了大片时代的另类英雄。

 

战争是政治的极端形式,利益是权衡政治得失的唯一标准。十九世纪英国保守党领袖本杰明·迪斯雷利说:“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战争中的生死只在子弹划过的一瞬,生命的消逝也只是政客博弈的一个数字。梅尔·吉布森把战争的焦点从指挥部转移到战壕,转移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的镜头充满终极关怀,在他的镜下,真正永恒不灭的是人性。当道斯从钢锯岭上被吊下,他的身体也化成了一座人性之岭,观众对这种另类英雄的肯定,也正是梅尔·吉布森最感欣慰的人性回归。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二十期【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