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电子期刊

医生的价值所在

栏目: 拿来主义 作者: 徐小博 浏览量:

作者简介:胡大一,男,1946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40多年的从医经历和大家一起讨论“理解医学,当合格的医生”这个问题。我认为,医学的目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了迷失,价值体系也出现了混乱。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认识:学医,当医生,就是等人得病,然后给人治病。因而引发了一种怪象:医生坐堂行医,老百姓只有等到身体不适时才想到去医院,来自医患双方的等待使疾病得不到很好的预防。再加上近年来医疗体制中的趋利性诱导,医院和科室都在攀比收入,导致了过度医疗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医学目的的迷失。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发出警示:“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当今的医学问题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才是医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医生的价值所在。医生治病固然重要,但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更责无旁贷。医学是充满人文内涵的学科。我认为医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有同情心。每天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假如没有强烈的同情心,我们就不可能认真地关爱和救治患者。二是要有责任感。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社会上有很多种职业,但只有医生这个职业是可以和良相相提并论的,就是因为它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才是公平公正的医学。

 

理解医学的一个层面是要知道“人为什么会得病,怎么预防和控制疾病”。而医生在做临床决策时,一定要跳出单纯的生物技术范畴,站在大卫生、大健康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就要求:

 

第一、医生做临床决策时,首先要尊重患者,考虑到患者的价值取向和对治疗的预期。

 

第二、医生做临床决策,一定要考虑到伦理和法规。现在大家特别热衷于追求新技术,然而在一个技术尚不成熟的时候,绝对不能一哄而起,要严格遵守法规管理。

 

第三、医生做临床决策,要考虑到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保健体系,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

 

第四、医生要充分考虑你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的临床证据,以及自己和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不打无把握之仗。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某医院院长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钻研专业医学技术,还要懂经济。早上查房时,先到出院处看看患者还剩多少钱,还够做什么检查,一定要让患者把钱花光了才能走。现在很多医生都养成了一种惯性思维,看到患者后老想着能运用什么技术。医生必须谨记,千万不要在患者身上做不需要的事情,反过来想想患者需要什么,把该做的做好。

 

当医生是一种使命,一种探索,成就合格医生的过程就是锲而不舍的追求过程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受到趋利性影响,衍生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现象。这些负面因素动摇了一些医生的信念,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医生在成长过程中更要耐得住寂寞、自强不息、锲而不舍。

 

当医生是一种使命,我做了这么多年医生,也走了不少医院,但我始终在探索医学的发展,坚持自己的理想执著地追求。成就合格医生的过程就是锲而不舍的追求过程。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医学,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四期【2013年秋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