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来没有追剧的习惯,总觉得沉浸在别人的悲伤欢愉里不值,习惯一一个人默默上课,看书,在食堂某个角落里看着认识不认识的人走近又远去,经过永远都有人排队的开水房,或者偶遇一位点头交,站在路边心不在焉的闲聊一阵子。如果不能真实地热闹,那么,我宁愿冷眼旁观。
看完了《朗读者》就一直想写点什么,只是知道自己笔力有限,打发无聊看的《甄擐传》看了四十多集后竟然失眠了,我想我是该动笔了。毕竟,文字于我也仅有这点意义。
为了故事的整体性和强烈情感而作铺垫的大尺度其实是无可非议的,这早在八十年代《大众文艺》风靡时就已有讨论。《朗读者》,便是如此开始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谜。神秘的独身女人汉娜没有朋友,亲人,机械地干着一份售票员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十七岁少年米夏,由此而展开了一:段不伦之恋,与其说是恋爱倒不如说是肉体的依赖,她喜欢依偎在他怀里听他朗读,一本一本。也许汉娜并不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情,这个粗陋的女人,只会喘着大气一-遍一遍洗刷少年的身体,甚至都明白不了爱,这样短暂的不伦之恋并没有持续多久。而相比之下,发生在中国清朝后宫甄擐身上的故事则要鲜艳得多。
聪慧美丽的甄繯进入后宫,独得圣宠,也受到了其他人的排挤陷害。但即使这样也并没有打动我,因为这无非是一群绵里藏针的女人的小把戏,即使偶尔搭上了-两条人命也因为对人物的塑造缺乏深度而难以使人印象深刻(如淳贵人)。
名分,财富,皇上的宠爱,这些都是浮云,要彻底击垮一一个人只有夺取他最珍视的东西,而这些只可能从本体论上寻找,李安在《卧虎藏龙》里将超我奇托在精灵般的玉娇龙身上,玉娇龙坠入武当山无边的深渊已经昭示着人生出路的无解,李安只能向宗教求助,所以有了《少年派》。在这里,能够击垮甄擐的只有皇上的宠爱,嚣张跋扈的年世兰在自尽时的最后一-句话竟是,皇上,你害得世兰好苦。虽然甄繯早就自知后宫的女人都可以从皇上处分一杯羹,但得知自己仅仅是纯元皇后的替身后还是落得个朱弦断,明镜缺,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人是弹性极强的动物,有时候,信念就如同一件坚硬的盔甲,可以将人保护在自己的城池里,一旦被夺取,也可以柔弱得如同没有了背甲的乌龟。
甄嫘的信念是皇上的爱,而汉娜要守住的是自己的文盲身份,这一个我们看来无关紧要的因素却被汉娜视为自己的尊严,作为纳粹分子看守的汉娜因为偶然的因素和旁听者米夏在法庭上重逢,米夏不能接受汉娜纳粹分子的历史,也最终没有为汉娜争取免去牢狱之苦的机会,为此,米夏只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给汉娜寄去了一盒盒自己朗读的录音带,从《带着小狗的女人》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些成了汉娜在狱中的精神支撑,汉娜依靠这些学会了读写,圆满了她曾经视作的尊严。
甄缳最终寻觅到了真爱,虽然并没有善终,生存的现实让她变成了心如蛇蝎的妇人,她一直保留有某一部分的初心,那便是将爱视作信念,不管这个对象是皇上还是果郡王(与之类似的还有沈眉庄)。白发苍苍的汉娜即将出狱,与米夏的见面没有给汉娜想要的心灵慰藉,汉娜最终在自由前夜自尽。汉娜的死我一直不知道算是解脱还是湮灭,她的现实意义和背景较之甄繯有更加普遍的价值,它关涉了欲望,尊严,宽恕,唯独不关乎爱情。
甄繯和汉娜,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背景,唯有一点是相同的,在她们的内心一直都存有信念和坚持,所以无谓少女情怀,深宫权谋,也无谓木讷,冷漠,理解,解脱。
一直觉得电视剧是现实的翻版,而电影是现实生活某方面的夸大,有的电影夸大的是欲望,有的电影凸显灵魂,譬如,你永远不能在现实里找到王家卫电影里斑驳的光影和暧昧情怀。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一个谜。不管卑微偷生还是养尊处优,能够有所坚持并且捍卫才算得.上真正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