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电子期刊

始于衣冠,远于博达

栏目: 微观杂谈 作者: 文/微光牧者 浏览量: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每每要深入了解邻国的文化,却往往从其零星的碎片和罅隙中窥见中华遗风之美。泱泱大国,历史悠远,到如今,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却需要远渡重洋,从别处寻得传统遗留的痕迹,不得不道一声遗憾。

中国人皆知自己是“华夏子孙”,但你若要问起何为“华夏”,恐怕十之八九是答不上来的。《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几人记得,曾经我们也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有几人记得,这只是我们的日常言行,而不是虚张声势的名头。

第一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源于大学时期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东方语学院的留学生们穿上各自的民族服装向大家宣传他们的文化,极具风情和华美。就连我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也各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作为汉族,我却突然不知道自己该穿什么。我想说穿旗袍吧,别人告诉我,旗袍是时装,而且它是在满清旗装的基础上改良的。最后,我穿了普通的T恤和仔裤参加活动,当我初来乍到的韩国校友疑惑地问起我是哪个民族的时候,我竟无言以对。是啊,自诩文明渊远的华夏一族,怎么会没有自成体系的服饰文化?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汉服,即汉族的民族服装,亦称“衣冠” “汉装” “华服”。相传始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轩辕黄帝,作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在历史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影响了现今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多个亚洲国家。直到1644年满清入关,颁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放弃汉服,从此,汉人的记忆里对“民族服饰”有了缺失感。

就在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消息时,我第一次知道了有一批汉服复兴者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中,他们互称“同袍”。这源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称呼充满了一种战友般的惺惺相惜,同心同德之意。

而且同袍圈里有一个现象,往往是海外游子,华人华侨对此保持着更大的热情和诚意,而且在国外开展活动也比在国内遇到的阻力更小,更容易被人接受。大概在我们被舶来文化所浸染,卯足力气寻求“外迁”途径的时候。他们却开始找寻回家的路,为文化和心灵的归宿投入若干心血。就好像我自己,越是学习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就越是领悟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绮丽和渊博,她的辐射之广,影响之深,让我之所学有了舍本逐末的嫌疑,仿佛开辟了一个从未得见的新天地。

第一次认识到汉服难堪的现状,是因为2010年的成都“火烧汉服”事件。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是华夏传统节日重阳节,下午四川一女孩燕小雪(化名)将汉服借给朋友孙婷(化名),当孙婷穿着汉服(曲裾)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士就餐时,突遇一群人围攻,在这伙人的胁迫下,她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后靠朋友借来的衣服才得以离开。孙婷回忆说,当日她着一身汉服(曲裾)和另一女性朋友到春熙路附近看电影,由于现场人太多,他们于四时许到太平洋电影院对面的德克士餐厅二楼就餐。待坐定后,发现一群大学生模样的人在楼下指指点点。一开始孙婷并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儿却发现餐厅里人声鼎沸,这群人冲到楼上,歇斯底里地要求她把汉服脱下来!孙婷好容易才明白对方误把汉服当成了和服,于是她开始和对方理论,但却没有收到成效。“他们完全失去了理智,不断强调‘脱衣服’,‘你们不脱走不了’,‘要烧掉’。”孙婷认为,从当时的情况看,部分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摆了“乌龙”,把汉服当成了和服,但在当时的状况下,面子战胜了理智。甚至有带头的学生说:“我不管!要平息下面的情绪!”在这群人的胁迫下,孙婷经朋友劝说,只好到餐厅厕所把汉服外套脱下递出。没想到对方不依不饶,要她把裙子也脱掉,她只好照办。这群人拿到衣服后,终于慢慢散去,这时孙婷身上只剩下一件T恤衫,躲在厕所没法出来,还是一个好心人把买给女朋友的裤子送给她,她才得以回到住处。这样的事情,见之怎能不令人愤怒,不令人羞愧?一是为当代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无知无识;二是为当代学子礼仪的失范,积毁销骨,怎能逼一个女孩子当街脱衣?!

“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民族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我想同袍的用意并不在于汉服本身的复兴,汉服运动是以汉服为引子,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去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汉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至少,希望大家知道,汉族也是有民族服装的,不要再上演无知的闹剧,让别人白白看了笑话去。如果你抛弃传统,传统也会离你而去。你弃若敝履的东西,别人视如珍宝,那么有一天,它成为了别人的所有物,你就失去了发声的资格。近年来,种种有关韩国传统节日的申遗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友们在网络上骂得沸反盈天也改变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不力的事实。

一个忘记自己民族文化的族群其实根本不需要攻打,因为他已经从内在的精神层次上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亡国奴”。当我们西装革履,以能说一口流利的西方语言为荣,追捧着西方的节日,盲目崇信着西方的政治体制,却连传统的服饰也不认识,传统的节日也不记得,连汉字也不能流利书写,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分崩离析,你怎么还有胆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一种类型文化的消亡有历史的因素,有它被时代变化淘汰的必然,但我们应该警醒的并不是汉服在文明长河中的沉没,而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在现代文明中的糟粕冲击下,不必要的顿失。朝代的更替是暂时的,文明的消亡却是永久和彻底的。这是我们的损失,更是我们后代子孙的遗憾。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民族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笑话一场?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

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有一个民族名叫华夏,有一条河流名叫长江,有一对图腾名叫龙凤。

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八期【2014年秋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