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抗战家书 民族的灵魂所依

栏目: 念亲 作者: 文/任蓉华 浏览量: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 这是《抗战家书》中所载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刑场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绝命诗前,留给妻子的遗书。

再次翻开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合作编撰出版的《抗战家书》,书中60多封弥漫着战火硝烟、凝结着血泪的家书扑面而来,既有热血男儿作战间歇写给家人的绝笔,也有父母对年幼子女的叮嘱;既有同胞兄弟间的手足深情,亦有爱人间的含情脉脉……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涵盖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抗争的全过程,它所承载的民族灵魂,呼之欲出。今天读来,仍余味尤甚,感人至深。

“我政府早具决心,抗战到底,不问境遇如何,决不作城下之盟。在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只好本政府之策略,继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 这是抗日英雄唐仁玙写给后方妻子的战地情书,信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民抗战的动人景象,这也是抗战初期将士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历史见证。

“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这是一位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的江西籍红军战士写给江西老家父母的家书。写就之时,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可以从他铿锵质朴的语言中,依稀感受到红军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满腔的抗战豪情。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这是“愿献头颅保中华”的程雄奔赴前线时写给双亲的家书,他已经做好了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准备,同时又为不能尽孝父母而深深自责。三个月后,程雄血染沙场,以身殉国。

《抗战家书》还收录了抗战将领左权的几封家书。他的女儿左太北出生3个月就离开了父亲,她曾说:“我对父亲的了解,是从他所留下来的13封家信开始的……”左权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倾诉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上,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3个人分在3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然而,这封信才写完不到3天,左权就壮烈牺牲了。

 重读《抗战家书》,一封封直抵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段段真情流露的独白、一张张朴实生动的老照片,再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中华民族抗争史,真实反映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们不屈的民族气节。

《抗战家书》编纂于2007年,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而今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正是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烈士们的无私奉献,才最终赢得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十三期【2015年07-0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