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因为山就在那里——电影《绝命海拔》观后感

栏目: 哎哟喂 作者: 文/李显龙 浏览量:

《绝命海拔》是由英国沃克泰托影片公司、环球影业联合出品,由冰岛导演巴塔萨•科马库执导,杰克•吉伦哈尔、杰森•克拉克等领衔主演灾难冒险片。该片改编自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所著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故事源自于1996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由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队的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的故事。

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部特效加强版的纪录片,剧情平平淡淡毫无波澜。但是里面却有着太多拷问我们内心的东西和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领队的职责,登山或者冒险运动的意义,人性的本质……

影片开始就交待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力感:不是人与人的竞争,而是人与山,真正的主宰在于后者……开始或许我们觉察不到什么,只是在壮美的世界屋脊的无限风光中感受着来自登山人的执着以及无法言表的激情,只有经历过登顶的人或者经历过长途跋涉的人才会感同身受。只有在行进之中才会体会到平时自认为是万物“主宰”的“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只有身处在空灵的自然之中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自古即有而今却渐渐被遗失的敬畏。

对于没有登过或者看过世界最高峰的普通大众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可以一赏其风采、令人身临其境的片子,珠峰南坡的风景亦是如此的令人着迷,影片相对《喜玛拉雅天梯》来说更真实些,也没有那么明显的商业化运作。相对于现在为数众多的“圆满”结局的影片来说,对于观众的确是有些残酷,因为你可以真正的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没有奇迹,在事实面前很惨淡,即使我们内心希望他站起来,可也只是希望……当最终主人公倒下,镜头推进,虽然满场的观众都在呼喊“站起来!站起来!站起来……”,但最终在现实面前是没有那么多奇迹。人生或许就是这样,虽然结局过于残酷,但它也在让我们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人生只有一次,无可重来,更多的是在警示要珍惜我们现在拥有并“习以为常”的一切……

整部影片或许除了带给我们对自己人生所追求事物的本质的质问外,还有更多的对于他人或者非已的“责任”的抉择:领队面对“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以及面对“自不量力”且“锲而不舍”的队员时所表现出的矛盾心理;营救者面临本善人性与救援高风险上的抉择;被营救者面临生存危机的无力以及竭力对生还机会的争夺;被抛弃者的绝望、无奈抑或愤恨,或者更多的时候是对过往抉择与执着的懊悔……

在生活中我们坚持不懈地追逐,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究竟是锲而不舍还是自不量力呢?虽然对于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有一线之隔,但这“一线”对于所谓的“成功者”与“失败者”有着不同的蕴义吧!但或许我们都会说:不“为”过怎知自己不可为呢?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心里都有着底线与对自己的评估,只是自欺欺人地以为运气会弥补自身的不足,因为真正行走过的人谁又能抵挡住那种登顶的诱惑与喜悦,那种挑战不可能使之成为可能后的成就感呢?!

当面临抉择时,坚持或许不易,但有时放弃比坚持更加的困难,因为其中掺杂着太多的人性!贝克活下来或许是因为他听了专业人士的建议,面对着此生最大的登顶诱惑他抵制住了,没有上到不该上的位置——应该量力而行,否则后果不仅仅是“自”负而已,如果道格也听从了建议或许就不会有接二连三的“义气人”为之丧命,但其让我们懂得的事实是:人生没有如果!

安多吉在提供救援的时候判断与抉择是如此的正确,深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这或许是高原人与其他人最本质的区别:我们只知何为“可为”然却不知何为“不可为”,生命没有过多的奇迹,只能且行且珍惜,因为人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存在。在最终对贝克的救援中,可以看到家人、亲情、友情在其中的关联,同时也可以看到作为“避风港湾”的情感。

影片其中的那种感觉是如此的熟悉,虽说级别不同,但却真如曾经某个时刻的自己,不登顶誓不罢休!而对于道格,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因为经过一翻苦难后很少有人有勇气再去经历一次……那登山或说旅行到底为了什么?或许只有自己明白而却难以对外人道!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十四期【2015年09-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