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嘉黎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及夏玛乡卫生院改扩建工程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并正式移交给当地政府部门,项目建设规模1703.41平方米。
吉拉(左)与王斌(右)在一起
站在藏族女孩吉拉的办公室窗外,可以看到布达拉宫。可是吉拉看不见,因为失明。在西藏,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失明是高发的眼科疾病,吉拉已经没有复明的希望,“我们不需要抱怨,我只是特别想呼吁,给我们盲人平等的就业机会,我们可以养活自己。”吉拉说。
记者眼前的吉拉带着阳光的笑,除了目光明显游离,她的举止言谈、打扮其实跟其他爱美的女孩没什么两样。吉拉从小失明,但命运十分眷顾她,她在政府以及社会的关心下读了盲校,有幸被选送到国外进修英语。后来,她办起了盲童幼儿园,因为多种原因没能坚持办下去。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打了一个电话,向西藏阜康医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求职,结果成为阜康医院基金会中的一员。
一年多来,吉拉靠微弱的光感,已经可以独立熟练地行走在医院的许多地方。有时她还跟着医院的医疗队下乡送医送药,“阜康为我提供了平台,我喜爱公益工作。”吉拉说。
27岁的藏族女孩扎西曲宗,小小的个子,看到记者,眼睛笑得弯弯的。她是医院的收费员,两年前来到拉萨阜康医院。扎西曲宗只有初中文化,家在昌都市芒康县,父母没有文化,排行家里7个孩子中的老二。她要靠着这份工作供养家庭。去年藏历新年前夕,扎西曲宗与公司10多个家境较为贫困的员工,获得医院的生活补助6000元。她激动地对记者说:“医院对我们都很好,我只有干好工作才能回报王董事长。”
两个藏族女孩,各有各的难处。想来,阜康医院给予她们的就业机会,在她们的人生经历中必定是留下了难得的阳光。不然,为何她们笑得灿烂!
吉拉和扎西曲宗口中的王斌,在藏创业20年,创立西藏阜康医院。在他的创业过程中,社会情怀从来都是企业的发展基因,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这一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更得到发扬光大,成为民企在藏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9月初全国工商联系统援藏座谈会期间,记者拜访了这家青藏高原上的民营医院。
■■高原创业并不缺“氧”
入藏20年,王斌从外貌到气质上已经看不出是一个来自安徽的内地人。因为一次买药的经历,学药剂学的王斌萌生了创业之光,走出他在高原创业的第一步。
1997年9月,青涩的王斌来到拉萨,那时的拉萨买药难问题十分突出。“我走几条街才找到一家药店。药品品种少得可怜,药价奇高,内地售价21元的阿莫西林胶囊,在拉萨居然卖到57元一盒。”
王斌的家乡是安徽省太和县,当时是全国的西药批发市场,王斌由此想到在拉萨开药房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王斌买了张拉萨地图,骑着二八自行车,在拉萨城跑了快3天,一条街一条街地寻找药店和诊所,在地图上详细标注药店的经营面积、从业人员、药品价格和品种等基本情况。当时,拉萨只有27家手续齐全的药店,平均两条街才有1家药店,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居民出门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药店或诊所的需求标准。
开药店需要审批,王斌冒冒失失就闯到了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局毛遂自荐。他向有关领导讲述了自己家乡的西药批发市场的优势,讲述他要运用自己的专业把药品品种配全,特别是要储备一些冷门药品,只卖平价药,帮助解决拉萨市民买药难、买药贵的难题。王斌的专业学识与诚恳打动了管理部门,1999年9月,王斌创办了拉萨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营业的药店。
2003年,非典袭来,西藏虽未发现一例病人,但非典的阴影也波及西藏。一夜之间,“板蓝根冲剂”一包难求。当时的王斌并没有跟风涨价,而是迅速在有关方面的协调下,调集资金采购药品,免费发放,很快就把板蓝根涨价潮打压了下来。王斌的这一举动,使药房声名远播,许多远郊群众不惜走一小时路程前来买药。
2003年12月,自治区医保局主动找到他,要考察他的药店,计划把药店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刷卡药店”。“我一个民营药店,跟医保也没什么关联,我还以为遇到了骗子呢。”王斌笑着说。
说到底,是王斌的药房树立起了百姓口碑,为自己赢得了发展机会。
2004年,政策环境的变化很快就把王斌办医院的梦想提前激发出来。彼时,西藏还没有一家民营医院,王斌很想成为“第一个”。
为了这个“第一”,王斌一边上书有关部门,一边积极筹备。对于这样的破冰之举,西藏有关部门十分慎重,一时间,王斌的诉求石沉大海。情急之下,王斌直接给自治区相关领导写信,信中详述了他从小想当医生的理想以及在西藏创业的艰难历程,并在信中承诺,医院获批开业盈利后,将积极回报社会。
“没有想到,我们经历了4天的忐忑不安,迎来了5位神秘客人,说领导让他们来现场考察。”王斌说。
5天后,自治区相关领导批示,“请卫生厅按相关规定给予办理”。至此,西藏阜康医院获批诞生。2005年4月28日,阜康医院正式挂牌。
从此,在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阜康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有效参与到西藏卫生事业的大发展中。
■■大格局与大责任
借助政策红利,西藏阜康医院一路突飞猛进。2006年12月,阜康医院被定为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院;2007年12月,获批“西藏阜康医院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心”,王斌又相继办起了阜康妇产儿童医院、西藏阜康医院心脑血管分院、阜康(国际)健康体检中心等。2014年,公司营业额达到4.75亿元人民币,纳税4320万元。
民营医疗事业发展起来了,当年写信时立下的宏愿,王斌如期兑现。
2008年,医院实现收支平衡并有少许盈利,医院拿出了40.8万元,资助17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6000元的生活费,4年共资助每人2.4万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王斌毅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27人医疗救援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那一年,王斌与阜康医院救援队分别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返藏后,阜康医院正式成立了西藏第一支红十字紧急救援队——“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阜康医院紧急救援队”,后来,救援队在西藏、青海等省区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公司成立了“阜康志愿者服务队”,已有队员347名,注册人员137名,提供志愿服务达到787个小时,服务患者近4万人次。
2012年12月8日,王斌夫妇创办了阜康天使基金会,每年向基金会注入人民币200万元,用于助医、助学、助困。吉拉就在这个基金会工作。
截至目前,阜康天使基金会共资助贫困大学生72名、助医473人、助困77个家庭。公益事业共捐款捐物资金达2303万元。2018年5月19日,汶川灾后重建十周年之际公司再次通过西藏自治区慈善总会定向捐赠100万元,用于绵竹市九龙镇卫生院更新医疗设备。
为了促进西藏医疗事业提升质量,阜康医院挑起了“传帮带”的责任。这两年,阜康医院与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和班戈县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签署医疗“联合体协议”,与这些医院共建信息资源共享、远程会诊、专业技术帮扶的平台,缓解当地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水平,开创了西藏地区民营医院帮扶县级人民医院的先河。2017年10月,公司与嘉黎县政府签订协议,捐资600万元用于嘉黎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以及夏玛乡卫生院改扩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改善当地就医环境。为响应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号召,阜康医院积极加入到西藏包虫病的筛查工作中。2017年9月医院前往阿里开展了包虫病筛查支援工作,历经38天,为当地干部、学生、农牧民共计5035人筛查包虫病,筛查出67例阳性。
入藏20年,王斌说,是时代赋予他机遇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由衷地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西藏要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健康中国,一道奔小康,我们这些西藏医疗工作者更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西藏各族人民都能就近就医,大病不出藏,我们会为之努力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