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阜康相伴

新生儿黄疸

栏目: 医学常识 作者: 浏览量: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人体内的红血球在新陈代谢中分解会产生胆红素,经肝脏分解,再经大便及尿液排出。但由于新生儿的肝脏酵素还不是很成熟,无法很快地清除胆红素,使得皮肤及眼睛开始变黄,就是「新生儿黄疸」。

      黄疸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首发于面部和脖子,然后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通常在出生2至3天时出现,4至5天时可达到顶峰,约1周后大多可自行消退。症状较为严重的新生儿,黄染部位遍布全身,甚至呕吐物也呈现黄色,时间可持续至少1周,但大小便颜色正常,也无贫血和肝脾肿胀等现象。从发生几率上看,早产儿发生生理性黄疸的几率高于正常新生儿,其程度也较为严重。

      病理性黄疸: (1)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 221umol/L ( 12.9mg/dl)、早产儿> 257umol/L (15mg/dI)、或每日上升>85umol/L ( 5mg/dl) ; (3) 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 2周,早产儿> 4周; (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 34 umol/L (2mg/dI)。若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属于病理性黄疸。包括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疽及某些遗传病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积聚过多而引起的皮肤黏膜或组织器官的黄染,可发生于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黄疸发生率海拔3100米较1600米高2倍,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同胞中第1胎有高胆红素血症者,第2胎血胆红索增高的危险性比第1胎不是高胆红素血症者高3.1-12.5倍,应加以重视。

      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尤其是在出生第1周内应严密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干预标准及时治疗。

      新生儿出现黄疸,且未达到光疗标准时,一般采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茵栀黄口服液是目前国内唯-完成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验证的药品,在临床上使用多年,退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新生儿黄疸达到光疗标准的,在茵栀黄口服液的基础上加用光疗,两者联合应用,缩短治疗时间,临床应用安全。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且白蛋白水平< 25g/儿可以补充白蛋白1g/kg。新生儿黄疸达到换血标准的,采用换血治疗,可以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抗体及致敏红细胞。

      大量研究表明,对黄疸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随访措施,是造成新生儿黄疸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高峰期为新生儿日龄的第4-5天。然而我国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出院已经成为普遍情况,早出院的弊端在于新生儿出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尚未达到高峰期,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我国产妇产后休息的室内光线不足导致对新生儿皮肤黄染观察不够,时常发生我们认为“健康”足月新生儿再回到门诊或急诊室时,患儿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已经形成胆红素脑病,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家长和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建议对新生儿家长加强知识宣教,新生儿出院时,医院提供书面胆红素监测计划,做好定期回访或随访。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如果在家中发现宝宝有轻微的黄疸,可以选择茵栀黄口服液进行预防和治疗,服用五天后大部分宝宝的黄疸就会消退。如果发现宝宝黄疸持续加重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Alternate Text 雪域天使-总第十二期【2015年05-06月版】